食叶草与林下经济
来源:
|
作者:finance-60
|
发布时间:2022-05-20
|
1555 次浏览
|
分享到:
食叶草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特性,一茬茬收割,一年年簇生,伴随着林木成长,是林下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前言:食叶草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特性,一茬茬收割,一年年簇生,伴随着林木成长,是林下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食叶草林下经济是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的一种典型现代生态林业新模式,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在林冠下开展食叶草产业生产经营,相互利用,互促共赢,从而使农、林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可有效破解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对促进县域生态和谐和富民增收、精准扶贫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食叶草特性
食叶草无论从植物特性、营养特性、应用特性都是林下经济产业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保证。
1、食叶草生物特性
⑴速生长寿:食叶草种植一次几十年不用再种,打破农业亘古以来“春种秋收”的农耕规律,当月种,季月收获;南方一年四季种植。“疯长”是食叶草的特性,在土壤、水、肥合适的条件下,每昼夜可生长7~10公分,是名副其实的“长寿草”、“长生不老草”。
⑵产量高:食叶草根据生产需决定收割时间,15~25天收割一次。北方年亩产鲜草20~35吨,有的已达到40吨;南方年亩产鲜草30~40吨,已有已达到60 吨(产量、营养与土壤、水源、肥料、气候、田间管理、收割次数有直接影响)
⑶耐盐碱:食叶草在PH值9.5、含盐量0.6%~2.8%的盐碱地以及沙荒地均可种植生长;食叶草分泌有机物,增加有机质,提高微生物活性,有效疏松、修复土壤板结,使荒地回春。
⑷耐寒抗旱:食叶草成年株在零下40℃低温下正常越冬,一般霜冻对食叶草生长无影响,抗寒性强,雪溶返青;食叶草根系深达1~2米左右,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有效抵御干旱。
⑸改善生态环境:根据食叶草在盐碱地、贫瘠地、沙荒地等低效林地和边际土地上绿化种植以及各种极端气候与土质中均可种植的生长特性,是退耕还林治理的植物先锋,对改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水源涵养、防沙固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2、食叶草营养特性
食叶草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36%~48.7%,最高含量超过大豆和牛奶;钙含量超过牛奶;维生素C含量超过桔子水果;铁含量超过菠菜;氨基酸总含量36.72%、维生素E40.0mg/100g、抗坏血酸47.3mg/100g;富含β-胡罗卜素、绿原酸、叶绿素、果糖、蔗糖、异黄酮、SOD、硒、钾、锌、磷、镁等微量元素和有益矿物质,超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惠泽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称之“植物金矿”、“植物钻石”,植物界“绿色黄金”。
二、食叶草林下经济优势
食叶草林下经济由广东神龙食叶草农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率先在百香果树下套种食叶草取得成功。不但肥沃林下土壤,使食叶草“疯长”,葱葱悠悠,品质明显提升,也显著提高了百香果品质和产果率,一举两得经济效益引起地方政府极大关注,作为当地林下经济样板基地。
通过广东林下种植实践证明,食叶草林下经济是促进绿色产业增长的迫切需要,势在必行,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食叶草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助力实现生态保护,使农民增收,让企业增效,让林地增绿,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食叶草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食叶草林下经济以种植业、产品加工、种养结合等模式,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推进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等有机结合,提高地方林木区域经济发展。
食叶草林下经济首先要积极搭建企业、农户、技术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建立食叶草种植前、中、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
食叶草林下经济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大户+农户”等模式,建立标准化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的食叶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化、种植规模化,与有实力、讲诚信、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企业有机合作,让龙头企业带动食叶草林下经济。
食叶草林下经济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特色突出,既是林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补充,完全符合当前国家政策鼓励的低碳经济、生态林业的发展方向,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食叶草林下种植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生长周期互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体现出长短结合、优势互补以及生态良性循环的优异模式。
三、食叶草林下种植利于碳汇事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实“碳库”变为“钱库”。食叶草林下种植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事业,可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食叶草种植区域可形成一个巨大的储碳库。此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物种多样性等综合价值不可估量。
随着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战略性作用逐步显现,大力发展碳汇事业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食叶草林下经济紧跟时代步伐,率先开展林、草种植碳汇研究和样板工程。
四、食叶草林下经济产业
食叶草林下种植面积约占林下总面积的60%以上,当年产生经济效益,年亩纯收入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有的还可达到百万元,为我国增加非农耕地经济产业拓展了新的出路,更容易被农民接受。
食叶草林下经济主要发展大健康产业,涉及粮食领域、食品领域、植物奶(饮料)领域、保健品领域、植物提取物领域、无抗养殖领域、肥料领域、医药领域、中药材领域、日化领域、环保领域、土壤改良领域等。拓展性强,潜力大,需求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食叶草植物蛋白挂面、食叶草植物蛋白面粉、食叶草植物蛋白方便面、食叶草植物营养粉、食叶草植物营养含片、食叶草养生茶叶、食叶草植物营养人造大米等产品已销售国内外,市场前景无量。
五、食叶草林下经济对生态的影响
食叶草叶宽茂盛,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所富含的蛋白质、氨基酸、氮、磷、钾以及有益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其落叶与树叶混合,通过生物分解后及时补充土壤养分,利于植物吸收;另外,食叶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氧气,聚集在林下形成的“天然氧吧”,大量的氧气为食叶草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植物免疫力,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生产出更加绿色、健康、环保、品质优良的食叶草。
食叶草利用林下遮荫降温,降低了设施投入,节约生产成本,使林地的生产力得到有效维持,实现短与长合理搭配,达到用长带短、以短养长的科学种植格局,实现主体生态林业协调发展,提高林农业整体经济效益。
六、食叶草林下经济发展前景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自然条件迥异,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食叶草林下经济必须因地制宜,要结合实际的规划种植规模,突出产品特色,采用模式多样化,产品多样化,坚持以生态保护为优先的原则发展食叶草林下经济。
食叶草林下经济绿色产业发展热潮,催生了产业升级的探索,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种植与产业化建设、产品定位、市场销售相经合,避免盲目种植,丰富多样化林下经济,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等内容相融合,因为只有产业持续才是林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地。
食叶草通过林下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讲求实效,实现林下经济科学化、标准化、基地化和产业化,以富民为目标,促进精准扶贫经济产业的深入开展。
食叶草林下经济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在保护林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食叶草坚持林下生态与发展双赢,走出一条效益更好、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绿色新路,“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