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叶草打造黄河生态经济走廊
来源:
|
作者:finance-60
|
发布时间:2022-05-20
|
1560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世代代地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我们国家领导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和发展,多次亲自视察黄河流域,远眺滔滔河水奔腾东去的黄河。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世世代代地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人民,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摇篮。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我们国家领导非常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和发展,多次亲自视察黄河流域,远眺滔滔河水奔腾东去的黄河。
2019年10月1日,食叶草以打造黄河生态经济走廊的气势磅礴在美国纽约新时代广场向世界彰显中国黄河之英雄气概,中国强大之科技强,国家强大之农业强。
一、我国黄河生态经济走廊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千秋大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历史上同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齐名,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喇山北麓的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目前可耕地 1.79 亿亩,林地1.53 亿亩,牧草地 4.19 亿亩,可开垦的荒滩地3000 万亩,全国主要矿产 45 种,黄河流域有 37 种,占全国总量 32%。黄河每年冲击泥沙存量约 4 亿吨,是新型建材巨大的循环资源,黄河每年在山东境内冲击造田 2 万亩左右,可有效开发生态经济,发掘海河接壤湿地功能。当前黄河流域已建成 19 座水电站,3个水库,7个水利枢纽,为治理黄河、造福黄河保驾护航,为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在黄河流域的科学规划和大力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河,早在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和他的炎黄子孙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历经160万年的沧桑巨变,焕发青春,让黄河为中华民族造福是历代黄河两岸人民的美好愿望。
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水底有神掀石浪,岸傍无雨挂长虹。《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表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伟大精神,至今仍在鼓舞着我们。
治理黄河自古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字字千钧,把黄河生态环境建设好,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重大意义。
二、食叶草打造黄河生态经济走廊
食叶草,由北京军信泉盛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黄河流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发展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产业,在保护修复治理黄河生态环境的同时,就地取材、延伸发展食叶草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让荒地回春变绿洲,成为我国增粮、增收的耕种面积,打造黄河生态经济走廊。
2018年12月27日,由黄河委有关部门举办的《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及治理技术交流与研讨会》,会议上发明人柏绿山院长介绍了食叶草的优势特性以及对黄河治理、经济价值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引起参会领导与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1、食叶草生物特性
①长生草:食叶草种植一次几十年不用再种,打破农业亘古以来“春种秋收”的农耕规律,当月种,季月收获;南方一年四季种植。“疯长”是食叶草的特性,在土壤、水、肥合适的条件下,每昼夜可生长7~10公分,是植物界的“长生不老草”。
②产量高:食叶草根据生产需要决定收割时间,一般在15~25天收割一次。北方年亩产鲜草20~35吨,有的已达到40吨;南方年亩产鲜草30~40吨,已有已达到60 吨(产量、营养与土壤、水源、肥料、气候、田间管理、收割次数直接影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高产量是发展黄河生态经济走廊的基本保障。
③耐盐碱:食叶草在PH值9.5、含盐量0.6%~2.8%的盐碱地以及沙荒地均可种植生长;食叶草分泌有机物,增加有机质,提高微生物活性,有效疏松、修复土壤板结,使荒地回春。
④耐寒抗旱:食叶草成年株在零下40℃低温下正常越冬,一般霜冻对食叶草生长无影响,抗寒性强,雪溶返青;食叶草根系深达1~2米左右,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有效抵御干旱。
⑤改善生态环境:根据食叶草在盐碱、贫瘠、荒滩、荒地、低效林地和边际土地上绿化种植以及各种极端气候与土质中均可种植的生长特性,是退耕还林治理的“植物先锋”,对改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水源涵养、防沙固沙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2、食叶草营养特性
食叶草营养全面丰富,蛋白质含量36%~48.7%,最高含量超过大豆和牛奶;钙含量超过牛奶,实现全民补钙,强壮黄河人;维生素C含量超过桔子水果;铁含量超过菠菜;氨基酸总含量36.72%、维生素E40.0mg/100g、抗坏血酸47.3mg/100g;富含β-胡罗卜素、绿原酸、叶绿素、果糖、蔗糖、异黄酮、SOD、硒、钾、锌、磷、镁等微量元素和有益矿物质,超越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多元化组合的植物营养库,造就了食叶草天然营养供储库的价值,惠泽地球上一切生命体,是人类希望的“长寿草”,是植物界的黄金。
食叶草汇集丰厚的植物营养源,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病症源头,解重症于萌芽之际,化微恙于末发之前,远离疾病,健康身体,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少生病或不生病,降低治病和用药成本,减轻家庭因瞧病、吃药的医疗负担。
3、食叶草改良土壤
食叶草根系地下2米左右,根深叶茂,庞大的肉质根在土壤中贮存营养素的同时进行生物有机转化,为土壤创造肥沃的环境,增强活力,在一般植物难以生存的黄河流域旱、涝、盐、碱、酸、瘠等荒地扎根落户。
食叶草生长期无可预计,只要有生长环境就有生命力,庞大的根系充分吸收利用地下水分和养分,既不怕饿也不怕渴,还能分泌消化部分难以吸收利用的养分。食叶草天然绿肥的特性,老叶腐烂、枯枝落叶丰富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形成腐殖质,增加蚯蚓及有机物繁殖,培肥地力,疏松土壤,促使土壤团粒的形成,从而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状况,优化植物的生长环境。
食叶草活根提供营养元素,死根提供有机质,提高微生物活性进行新陈代谢,通过矿化作用释放无机养分,转化为无机物被根吸收。无机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运输能力更强,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把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能被利用的氮素固定在植物中,每一株食叶草就是一个微型肥料加工厂,又通过还田将氮素全部进入土壤,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不断提高,对氮、磷、钾等元素具有活化作用,为生产更多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
食叶草枝叶繁茂,叶片封垄,像厚厚的地毯一样覆盖在土壤表面,增加土壤蓄水、蓄肥、保水、保肥以及土壤的供水、供肥能力,有利于防治黄河流域土壤盐渍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即可防止土壤水分流失,又能阻挡雨水对土壤的冲击,不仅给土壤增加了大量的养分,有利于微生物有机分解,转化成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无机养分,源源不断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成为农业耕种最为理想的质地,种植年限愈长,土壤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增加愈多,土壤愈肥。食叶草不仅仅是土壤的“建筑师”,还是土壤勇敢的“保卫者”,帮助人类将更多的盐碱地、沙荒地等贫瘠土地改良建设成为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实现天降元宝地生金的农业产业发展。
如何使黄河生态得到优化,食叶草土壤改良任务艰巨而漫长,也是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基础,对我国黄河治理及5.2亿亩盐碱土地的修复、改良、利用以及保持地球土壤圈的天然、正常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食叶草氨基酸蛋白肥料
食叶草高蛋白、高营养、高产量的特点是生产植物氨基酸蛋白肥料的最佳原材料。该肥料天然、生态、肥效高,用于蔬菜、水果、农作物,提高产量30~100%,作为一项可持续性农业服务产业,以低成本、高效力、易推广的优势,将对我国农产品安全起到保障。
5、食叶草创新植物蛋白源
食叶草蛋白含高达36~48.7%,在不占用农耕地的黄河生态经济走廊两岸进行规模化种植,为我国降低进口转基因大豆蛋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畜牧业因蛋白饲料紧缺而造成的养殖成本过高缓解燃眉之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殖生产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饲料原料特别是高蛋白原料的需求大国,对国际原料市场有很深的依赖性,抑制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大量饲料原料的进口制约了我国本土饲料行业的发展,对蛋白饲料进口的严重依赖性间接影响了我国畜牧业发展。
食叶草产量高,蛋白高,品质好,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强,除了在可耕地种植外,在沙荒地等多种环境土壤均可种植,生产成本极低、利用率高;而大豆只能在耕地而且是土质肥沃的耕地上种植,一年生作物,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要想用农耕地大幅度增加种植面积是不可能的。我国50%的大豆用于饲料加工,通过生产粮食间接解决饲料问题,生产效率低,消耗大,浪费粮食。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度我国大豆需量高达1.03亿吨,进口总量8700万吨,中国人已无法摆脱转基因进口大豆,国人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这种残酷的现实已引起重视。
实践证明,在相同的土质条件下,单位面积食叶草生产的蛋白源是大豆的几十倍。所以,种植食叶草可快速替代过量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豆粕),抵御大豆高度依赖进口可能产生的风险,直接解决饲料原料,替代60%的豆粕、鱼粉,提高蛋白利用效率,节约粮食,减缓粮食和蛋白源压力,保障饲料供应和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形成种养结合一体化有机生态链,推进脱贫致富工作的进展。
6、食叶草种养结合一体化
食叶草种养结合一体化更利于黄河生态经济走廊精准扶贫落地,实现快速脱贫。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将食叶草与各种农作物秸秆加工蛋白饲料,用于当地养殖场的供应,特殊的生物技术使食叶草植物营养源在饲料中更充分的释放,起到了体外预消化、体内促消化的作用,并且降低了畜禽的疾病发生率,实现无抗养殖,更重要的是节约饲养用粮,降低养殖成本。
食叶草通过微生物自身代谢活动,将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性物质中的抗营养因子分解或转化,产生被畜禽采食、消化、吸收的营养养分,用于养殖猪、牛、羊、马、鸡、兔等,这种营养组合极为丰富的植物蛋白饲料,大幅度减少原精饲料、能量饲料的比例,降低了养殖成本。另外,食叶草含有的植物大黄素、多酚、抗氧化剂等有效杀菌、抗病毒成分,完全替代了原全价饲料中的抗生素,减少了畜禽病菌感染,净化了畜禽体内环境,增强了畜禽自身的抗病力和免疫力,提升了肉、蛋、奶产品的质量和品味,提高了经济效益空间,增加农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可赚,真正奔上小康生活。
7、食叶草产业推进黄河绿色新经济
食叶草以植物特性为治理开发黄河绿色新经济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所开发的十三大领域经济都是脱贫致富的渠道,生产潜力巨大,对促进黄河生态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种植食叶草是丰富黄河流域生态资源、保障产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措施,在黄河绿色新经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战略作用。
食叶草产业建设则根据区域规划,计划2020年在黄河流域(九省)落实10万亩,以千亩起动、万亩种植的模式,形成产、销、研一体化基地,以规模化、产业化推进打造黄河生态经济走廊。
三、食叶草将成为黄河名片
食叶草产业以生物性能、营养性能、产量性能、应用性能与价值性能列入黄河生态经济走廊建设,像长江经济带那样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形成“万亿产业链项目”,首先要坚持保持水土,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黄河中游流域数百万亩农荒地及开恳区的农业板块种植需求,尤其是具备高适应力、高产量、高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的农业创新产品,建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韧性。
食叶草产业打造国家级“黄河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全链条推进产业创新,全要素搭建创新平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两岸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促进流域人水和谐,为整体黄河生态经济走廊打造新的突破点,成为黄河两岸一道翠绿亮丽的名片。
依托食叶草种植产业化项目延伸发展现代化农业产品精深加工,配套建设若干生态科技小镇,全面实施中央一号文件,为黄河两岸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已经把黄河三角洲开发列入《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项目,有计划、有目标地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环境,努力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经济区。食叶草以高产量、高营养的长生能量之草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助力黄河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
四、我们的愿景
食叶草项目的落地和运营要充分考虑完善,发起点主要覆盖范围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在保障贯彻推进生态改良土壤、防沙固沙、荒漠治理的前提下,创新农产品,推动产业化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经济,落实精准产业扶贫,加快提升黄河中游滩涂荒地的利用率,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分享科技创新成果,为国家社会福祉,为人民谋求福利。
食叶草将为新时代人在中华大地上重写一部崭新的黄河史增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