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藏阿里地区科学技术局、阿里地区农牧科技推广中心、那曲地区黑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织参与的“阿里地区高原温室大棚种植食叶草示范”项目,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种植实验喜获成功,取得了相关科学数据,为食叶草在西藏地区种植推广和畜牧业应用以及多领域产业发展奠基了基础。
西藏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主要为草原和荒漠生态环境,海拨4300米,气候比较恶劣。为了探索在阿里地区高原温室大棚内种植食叶草可行性,本种植试验旨在探讨阿里地区高原温室大棚种植食叶草对环境、气候、土壤等条件的适应性、生长习性,包括种植技术、产量、品质等方面的经验积累,为当地提供新兴经济作物、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作参考。项目实施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狮泉河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原温室大棚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四座双倍双轴温室大棚种植。试验种植结果表明,食叶草在阿里地区高原温室大棚中生长状况良好,仅从作为畜牧业饲草和食品新原料而言,具有可观的种植效益和市场前景。1、参考文献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得更多食叶草生物特性优势,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次种植生育期在20年以上;了解更多关于食叶草种植以及在温室大棚的种植经验,结合项目实施目地与方向,突破在高原双被双轴温室大棚种植食叶草的探索与研究。2、实地考试调研:对阿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环境以及田间管理基础设施情况。3、种植实验对比:首先在温室大棚内设置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监测和调控设备,以保证生长环境。试验方案分两个组,在不同海拔、不同光照条件的温室大棚种植,采取种子直接播种和育苗称栽,对食叶草生长期的生物特征进行观察对比,主要针对生长性状、产量和品质以及营养成分检测。4、试验数据积累:分别按食叶草实际生长周期进行植株测量、收割称重,对两个试验组进行参照比较,记录试验过程中每个步骤、每个阶段的详细数据,予以备案。5、最终愿景:深度探讨食叶草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抓手,结合地域民族习俗文化,找准切入点,市场形成才能推动食叶草在西藏阿里地区从种植到产业链体系拓展,带动地方经济,带动一方百姓富裕。1、种植适宜性:通过对阿里地区的种植实验得出结论,食叶草耐寒、耐旱、耐盐碱植物特性适宜该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此外,阿里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以满足温室大棚改造升级的需求,在高原温室大棚种植食叶草是有较高的可行性。根据实验对比结果显示,在相同的田间管理条件下,食叶草的产量高于普通农作物。按本次种植试验数据核实,年亩产鲜草量10~15吨。经过易马科技检测,其干物质蛋白含量远远高于苜蓿、小米、玉米、大豆等作物,是发展阿里地区养殖业首选经济作物。更值得重视的是,食叶草天然复合营养均衡全面,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有益矿物质等,可促进当地民众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健康幸福指数,具有很高的植物营养与健康黄金产业开发价值。预计未来,食叶草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从而拉动当地农业和工业发展。(1) 品种定位:食叶草创新科技成果是中国发明专利;品种选育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技术;食叶草列入国家新食品原料,符合国家大战略发展要求。食叶草特质经济作物所具备的适种广泛性、寿命持久性、抗逆强劲性、生长快速性、高产稳定性、高蛋白优质性、高营养全面性、品质优越性等特性,完全符合阿里地区经济和民生发展需求,正是最佳的选择。(2)田间管理:保持温室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温度20~25℃、湿度60~70%范围内有利于食叶草生长,合理搭配氮、磷、钾等肥料,适时灌溉,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确保食叶草健康生长。结果表明,食叶草在阿里地区高原温室大棚中生长良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若要充分发挥其潜力还需要加强对食叶草种植、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多重深入,要针对性的定向实施,着实落地。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支持力度,扩展食叶草应用价值的宣传与影响,引导农牧民选择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的链接合作,共同推动阿里地区农业升级、产业提位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素材由项目参与方中青贮牧草产业有限公司张卫国博士提供